全部
  • (48)

多舛命途(附录6  为老外取汉名)

附录 6 * 过去常听说某些中国人爱起个“刘安娜”、“约翰李”之类的洋名,没想到许多老外也好给自己取汉名。凡我所结识的“资深”老外,几乎都有一个地道且汉味十足的中国名字,如史长江、潘爱平、辛胜利、江大川、金花、马爱华、马建华…其中很多都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为我们那届博士生上课的一名加拿大外教,本名罗尼.斯蒂文。开始大伙都尊称他密司脱斯蒂文(Mr. Steven),渐熟后缩减为斯蒂文,再后来后面两字也给省掉了,只叫他“斯斯”...

  • 15
  • 0
  • 1
  • 0
2021.10.27 11:24

多舛命途(附录5  老外的“吝啬”)

附录5* (纪实文学) 对老外的印象之一是他们大都有点儿小气甚至“吝啬”。凡与老外在一起“联合”消费,“埋单”自然都是我的份儿,最多赢得老外一句“慷慨”提议:“Let’s go dutch”(各付各)。各付各在国人的心目中是万万使不得的,于是习惯成自然,买单成了我的义务和专利。想想这也合情合理:一来我所结交的老外少有大款,也许比我还囊中羞涩;二来他(们)是来自异邦的远客,我当尽东道之谊。 说老外大都小气还可举出许多事例来佐证...

  • 16
  • 0
  • 1
  • 0
2021.10.24 16:20

多舛命途(附录4  焉知祸福)

附录4* 冬末春初的夜晚。人们虽然已经从空气中感受到愈来愈浓郁的春意和大自然重新勃发的生机,但刚刚笼罩过大地的寒流还没有完全退去,至少在人们的肌肤上还留有余寒和尚未痊愈的冻疮。可是她已经深信严冬就此一去不复返了。自丈夫从牛棚回到书房,他们重又获得了他们曾一度失去的一切:荣誉、地位、高薪、套房…尤其是曾经带给他们灾难的丈夫在五十年代中期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最近不知被哪双慧眼从旧书刊堆里发现...

  • 6
  • 0
  • 1
  • 0
2021.10.21 11:42

多舛命途(附录3  若是成功了)

附录 3* 一 解冰的报告在这里赢得了一次比一次多的听众,就像他的名字近年来在科技界赢得了愈来愈多的注目一样。这是一次对西欧激光技术的考察汇报。这位刚刚四十岁的年轻科学工作者,前不久在国内外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几篇关于激光光谱学的论文,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注意。于是,前来访问和聘请讲学的纷至沓来。这大概就是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吧!其实,在这以前他的研究成果早就达到甚至超出那几篇论文的水平了,只是当时未被外...

  • 12
  • 0
  • 1
  • 0
2021.10.14 11:21

多舛命途(附录2  省委书记的侄子)

附录 2(原载《长江文艺》1979年第4-5期合刊,署笔名“波峰”。) 一 当姚远从遥远而美丽的梦境中归来,早春的阳光已经爬上了床头。不好!上工时间早过了---这对于他来说是没有先例的。于是,他赶紧披衣下床。迟到总比旷工好哇。 “睡得好吗?”门口坐着面带笑容的大队王支书。 “我们已经在这里等了好一会儿。”王支书旁边还坐着一个同样面带笑容的陌生人。 “…” 姚远楞了足足十秒钟。他心中对这两位不速之客在大忙时节来访和耐心静候所...

  • 32
  • 0
  • 1
  • 0
2021.10.09 16:07

多舛命途(附录1  采访记)

附录1* 一 青年渠马上就要竣工了。公社王书记要我今天到响石湾大队去采访一次,了解一下修建青年渠的典型事迹,写一篇通讯,好在公社广播站广播。接受任务后,我便匆匆出发了。 这是我第一次到响石湾大队。我决定按照王书记的指点,先到青年渠暂未完工的最后部分---高岩岭工地去看看,接触一下战斗在那里的青年突击队员们;再到大队去找郭支书和干部们谈谈,傍晚便可以回来了。 真不凑巧,我刚到达高岩岭工地,那里就传来一阵急促...

  • 9
  • 0
  • 1
  • 0
2021.09.30 00:16

多舛命途(8.5  修成“未”果)

8.5 修成“未”果 大家都知道“修成正果”,在佛教中是指信徒修炼到最终领悟佛法深奥内涵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则指对某件事情经过持续努力,终于得到想要的结果。笔者在此“反其意而用之”,讲的是一些重要学术成果经过大量、反复精修,最后仍功败垂成被婉拒甚至默拒---不仅没有“修成正果”反倒“修成‘负’果”或“未果”的情况。 当然“修成正果”的例子也有。如发表于《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卷28)的《流域环境保护与均衡发展的矛盾及其对...

  • 11
  • 0
  • 1
  • 0
2021.09.10 10:53

多舛命途(8.4  屡遭“默拒”)

8.4 屡遭“默拒” 既然别人能够“寄过去退回来再寄过去又退回来”、一篇稿件被退17次仍相信“必有回响”,那么我的“一枪(审)毙命”观是不是太死板了、等同于“作茧自缚”呢?于是到专攻经济学论文后,我也学着“退了再投,投了再退,退了再投…”了。当然是换不同的期刊投,应该不属“一稿多投”吧? 这样就不由得增加了投稿密度和频率,继而引发出一个成本问题。稿件超重加挂号再加邮费标准提高,每月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尤其在我脱产读研还...

  • 12
  • 0
  • 1
  • 0
2021.09.07 10:53

多舛命途(8.3  遇到恩编)

8.3 遇到“恩编” 对提携过自己的编辑当然可以称“伯乐”,但伯乐所“相”的是“千里马”,我敢说自己是一匹千里马吗?对有恩于己的编辑当然也可以称“恩师”,但他们与本书前面(参阅“5.落第”)所述指导我学业的那些专职教师毕竟有诸多不同。对无私帮扶弱者的编辑或可称“好心人”,但那毕竟体现不出其工作特质。所以这里干脆称之为“恩编”,意为“帮助、指导、提携并有恩于自己的编辑”。 在芸芸笔者中,有一部分是“那块料”,而另一部分渐渐就被...

  • 6
  • 0
  • 1
  • 0
2021.09.01 10:53

多舛命途(8.2 “一枪毙命”)

8.2 “一枪毙命” 我大约在高中毕业前后开始尝试向公开出版物(亦即真正意义上的)投稿。起初是投一些反映工矿企业或知识青年“改天换地”生活的诗歌,主要是找那些《群众文化》《乡村文艺》之类的“低端”小开刊物,有时也向地方党报投学习马列理论的“论文”等。退稿率不好说——因只有部分收到了退稿和退稿信,但命中率确定是百分之零。我那时“想当然”地以为天下编辑都一样“有水平、同标准”,被一家否决就意味着并相信被彻底否决或“通决”...

  • 8
  • 0
  • 1
  • 0
2021.08.29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