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修成“未”果
大家都知道“修成正果”,在佛教中是指信徒修炼到最终领悟佛法深奥内涵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则指对某件事情经过持续努力,终于得到想要的结果。笔者在此“反其意而用之”,讲的是一些重要学术成果经过大量、反复精修,最后仍功败垂成被婉拒甚至默拒---不仅没有“修成正果”反倒“修成‘负’果”或“未果”的情况。
当然“修成正果”的例子也有。如发表于《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卷28)的《流域环境保护与均衡发展的矛盾及其对策探析》一文,就先后经过了2次投稿6轮退修。按其网上投审稿机制,三轮外审最后一轮未完全通过就被系统自动淘汰出局了。然后笔者按规定申请复审,经编辑部评估批准(达到复审条件)后又进行第二次投稿,再经三轮外审最后终获通过。过程十分漫长且充满着极度不确定性,没有相当的“定力”是很难走下来的。后来一位学生(我作为导师署名通讯作者)主笔的《Pricing Industrial Discharge Quota (IDQ): A Model Reflecting Opportunity Cost of Performing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一文,前后进行了近10次退修,从文字修缮、数据更新、文献订正到模型修改、图表新增等, “折腾”得笔者数度想放弃,好在有前文多次退修且“死而复生”案例的激励,终于“修成正果”发表于《Sustainability》(SSCI/Q2)2018年第6期(卷10)。
能“修成正果”也算“劳有所值”“否极泰来”。而我遭遇更多的却是“修成‘负’果”或“未果”,在人家的指挥棒下经过好一番忙活不仅功败垂成而且还“赔了夫人又折兵”。以与学生合作的一篇涉及系统动力学应用的论文为例,先投了学校划定的一家A2级期刊。经3个多月等待没有回音,学生为赶毕业时间,经我同意后改投到另一家CSSCI期刊并被采用。可此时突然接到前一家A2期刊的通知说其总编要亲自给我电话。于是我在家恭候多时终于接到了这个重要电话。也是不凑巧:那天楼下装修打钻弄得山崩地裂般巨响,我关紧门窗仍很难听清那位李总编的修改意见,但还是尽我所能记了个大概。接下来便紧急通知学生暂停那家CSSCI期刊的版面费支付,并按A2刊总编的意见部署修改工作(优先A刊系学校考核制度使然):由学生先改一稿我再改第二稿。可我们夜以继日忙活了两周如期修回稿件后却再无下文。是不是那次接电话受干扰所记信息不全也未可知,打电话询问编辑部却再也找不到那位李总编了(也没他的手机),等于落得个“默拒”。等我们终于绝望,回头再来找那家CSSCI期刊时,别人已因等得太久而改变主意了。我那位倒霉的学生只好赶发了一篇英文非正规期刊论文(我校硕士毕业最低要求),才勉强得以毕业。
另一篇论文《CSO高端商务基模的辨识与解析》是我与几届学生多年合作研究的成果。按暨大考核制度一开始也是投到一家本校划定的A2期刊。在3个多月的等待中,学生频密查阅该刊投审稿系统发现前5审都过了,到第6审时突然停顿下来,差不多1个月再没动静,都以为没戏了。那位学生作者怕赶不上其毕业,在征得我同意后改投到《管理学报》并很快接到采用通知。可此时那家A2刊又开始有了反应:通过6审进入7审。到底前面还有多少审我们不得而知!其实《管理学报》在中国社科院期刊评价系统属“权威级”(至少相当于暨大的A2),还是“全国粮票”,对学生的将来更有利。可我基于暨大的考核政策仍力主保A2拒《管理学报》。学生则担心前者没完没了地耗下去会影响到他毕业,便冒昧发了封电子邮件询问7审是不是终审,没想到该刊网站当即就给出了7审“不过”的结论---彻底终结了我们的企盼。好在它“终结”得还不算太晚,《管理学报》不计我方延宕仍刊登了那篇论文(2014年第6期卷11),总算赶上了那位学生作者的毕业。
而我们付出最多的“未果”或“修不成的正果”是《研发产业化的非典型路径》,也是我们团队多年探索的成果。学术论文选题有的来自文献研究,有的来自“实践”或现实生活。我们在多年承担深圳市科技局(科创委)委托的关于科技中介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资源配置和研发产业发展等系列课题调研中发现,各地推动将研发服务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发展研发产业虽然“通行”但并非“唯一”,而高端企业更倾向于“反向分离”即主动放弃制造以专攻研发,原有的产品制造则转为分拆、外包加贴牌。我们将前一种模式定义为研发产业化的“典型路径”,后者则为“非典型路径”(参阅小贴士)。
- 【内容提要】当今全球研发活动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势。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多注意到研发部门从原(源)组织分离并催生出“显性”研发企业的典型路径,但对一些高端企业通过逆向剥离加“一体化缝合”而转化为“隐性”研发企业的非典型路径关注不足。本文从比较优势、交易费用、核心竞争力、系统集成理论出发并借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法,尝试建模解析企业选择非典型研发产业化路径的经济动因,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实证和说明,再据此给出交替运用两条途径、尤其是倚重非典型路径促进研发产业化的对策建议。(摘自论文《研发产业化的非典型路径: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法的分析》)
论文投到被暨大列为A1的某“顶级”经济学期刊,不久就接到其通过初审并要求按该刊格式规范的通知。我们照办后及时发回编辑部,对方回复收到并提醒若遇到某位(些)外审专家繁忙可能会有所迟延。可此后一等不是3月而是3年,其间我们接受上次“一问即遭退稿”的教训不敢再有任何询问。这时终于接到编辑部来函:
“我是××××编辑部编辑陈××,您曾于2014年投稿《研发产业化的非典型路径》,由于时间已经较长,想向您确认一下稿件目前的状态,是另作他用了,还是在等我们的进一步消息?麻烦告知一下,我们将尽快开展下一步工作,谢谢!”
我当即回复:“尊敬的编辑,您好!屡查贵刊投稿系统,拙作《研发产业化的非典型路径》一直处于在审状态,我们就未敢另作他用而仍在等待处理结果。今悉您将继续开展下一步工作,万分惊喜和感谢!”
可此后再无下文,累计已超过6年…
图8-6 笔者发表的部分期刊论文
总体上看,我的经济学论文(参见图8-6)“退稿率”---准确地说是“拒稿率”(含“默拒”)还是低于文创,但仍徘徊在“刊挑我”而远未达到名家“我挑刊”的境界,可能这一生都难实现此“质的飞跃”了。至于文创,未用稿就大大超过采用稿(参见图8-7)了,退—拒稿率“惨不忍睹”。按“理性经济人”的思维,这其中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若用之于其它有效劳作所获收益就是我白白损失的“机会成本”。这叫“不值”或“不经济”。然而按某一种人生哲学,当事人在其中也享受了过程之美、奋斗之美,就像海明威笔下的那位徒劳而返的老渔人一样。仅此值矣。
图8-7 发表不多的文创作品后面堆砌着倍加的“退稿”
(参阅附录【早期文创作品选编】)